海豐、汕尾,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韻底雄厚的地方,在這里我們有獨特的人文地理以及風俗民俗;形成了以“虎獅”、三大稀有戲種為代表的風姿多彩的生活文化。文化氣息深厚,歷史悠久。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文化正在迎合新時代的特點不斷發展和自我完善,作為國粹的京劇也在不斷推陳創新,自古以來都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的三大本土戲種也應當揚起革新的大旗。粵劇引入過薩斯,這是一種大膽改革,從而使它大步向前;海豐白字戲、正字戲以及西秦戲一成不變,恪守傳統,這固然是好,但吸引不住年輕觀眾,沒有標志性進步,裹足不前不夠大膽和有魄力。我們不難在海豐、汕尾戲曲經常在搭臺演出的各位神靈廟宇前看到觀眾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們,而我們可以粗略地斷定幾乎沒有多少50歲以下的觀眾愿意在“戲棚卡”從頭到尾把一出戲看完;也難以聽到有50歲以下的民眾會三五成群地討論戲曲。而他們更愿意討論今晚“買馬”是開豬還是開狗或者開貓。為什么不能把民眾,尤其是中青年人觀眾吸引住?他們有的只是片段式的觀看幾分鐘、十幾二十多分鐘,頂多一個多鐘頭就離開了。傳統在失去魅力?我看不然,只不過就像躺在地面上的那片樹葉那樣欠缺的只是一陣風,當我們把它吹起來的時候,它就會舞動半邊天,信不信?
京劇在不斷改革以迎合各個階層觀眾,粵劇也在不斷吸收中年青觀眾喜好的味道以經久不衰。潮汕地區的潮劇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長足發展,海豐、汕尾的戲種也應該有著向年輕化改革的魄力和勇氣,她需要揚起那片沉淪的樹葉的一陣風。我本身就是一個三十幾歲的人,我可以自豪的炫耀,我是看著海豐戲曲長大的人。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兒時娛樂方式還很缺乏,所以看大戲就是最令我們無比興奮的事了。當聽到鑼鼓、“鼓首”(嗩吶)響起的時候就會在“戲棚卡”霸好位置,期待著大戲開演。那時候雖然我還不懂到底是在演什么,但演員們優雅的動作,動聽的唱腔以及悠揚的配樂,扣人心弦的劇情讓臺下的觀眾響起一陣陣喝彩!那時候“戲棚卡”座無虛席,人潮涌動,從戲開始演到結束,看滿全場的人之多,不計其數。對戲曲內容、演員的演技的評價更是津津樂道,我們不懂戲但在他們的討論中也領略到戲曲的一點點知識,受益匪淺!
今天戲臺下已經找不到當年的那種韻味和熱鬧景象了,這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難道僅僅是當今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對傳統娛樂方式的沖擊?我看這并不是主要原因!有人愿意花錢買票看京劇也有人愿意進劇院看粵劇,一本戲兩三萬請潮劇大團……娛樂方式多樣化的沖擊怎么沒把人們的戲癮給沖散呢?雖然說我所舉例的京劇和粵劇畢竟是國家或省拼命砸錢都要培育起來的劇種,但他們如果只甘心當個手捧丹書鐵券的有人供給的閑散角色或者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二代的話,國家和省也會棄他們而去。能在當今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除了通過不間斷的改革以求注入新生血液;迎合時代需求改進傳統之外,別無他法。他們的成功正是海豐、汕尾本土戲種應當借鑒的。
我們的傳統戲曲之所以吸引不住當代中青年人群,簡單的來說就是戲曲本身缺乏吸引力。這個吸引力來源于很多唱戲的把戲曲的曲調唱得不夠優美:走調的走調、該高音的唱不起高音、該低音的卻跟鴨子叫一樣;動作表演呆板缺乏優雅的舞姿以及硬邦邦的似乎是為了完成一個既定動作而做;劇目換湯不換藥的居多:例如經常看到誰誰誰中元誰誰誰怎么樣怎么樣,無非就是先來一段哭戲再來一段苦戲然后峰回路轉中狀元了,騎著高頭大馬,幾個兵仔飛舞一通然后劇終;劇情缺乏連貫性是最令人頭疼的事,一場一場理解起來非常費勁,有時候弄得我們都懶得看了;劇情簡單的時候更像是小孩玩泥沙且外帶牛頭對不住馬嘴,幾句說唱就完結一件事,有那么單純嗎?唱詞、文字發音讓我們費解。或許老人家們聽得懂那些高難度的發音,比如“張”發音跟“章”同音、某些發音不以當今海豐話為標準音而采用潮汕話發音或者甚至潮汕話都不是。我沒考究這些發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但是我們如果要跟一個人說話而且要讓他們有興趣聽我們說話的話,是不是要說點他們聽得懂的呢?
這樣的缺乏藝術養分的戲能吸引住中青年人駐足看上一出?別的地方看戲要買票,我們這個地方的本土戲曲是免費看的,甚至還有飲料、扁食、燒烤贈送的也吸引不住觀眾,有的農村一開始演戲的時候有幾十人在看,慢慢地就越來越少了,再之后除了理事會的一兩個人之外就沒觀眾了。這是多么凄涼的一種景象?在城里也不見得有多少觀眾。無論是城里還是村里,看戲基本上都是免費、有座的,這樣還留不住人的心,破敗堪憂呀!
海豐、汕尾戲曲的改革或許在進行中,但沒有見過什么大動作或者有什么足夠讓本土戲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上升的改革。其中缺少了什么養分呢?一代代名伶的大名我們耳聞能詳,一出出經典傳統劇目的唱曲在我們大街小巷里不絕于耳。然而我們除了這些老一輩藝術家們留下的經典之外,還有哪些是現在坊間在普及中的本土戲曲呢?我不想說沒有,但愿真有而且會越來越多,這需要不間斷的有成效的大膽的大刀闊斧的改革!
小車在翔安隧道內自燃 公交司機宋水拖5分鐘滅火乘客點贊
劍閣縣大力推動文化惠民工作打造新時代新農村
朔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朔州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
嚴查大貨車交通違規行為
蘇州:房貸不滿5年,提前還貸收違約金
戲曲傳統應當走上面向中青年的改革道路
“傳承好家風、共筑中國夢”大型文藝演出在曹雪芹文化園上演
明天,嘉興土拍大戲即將上演,3宗“寶地”信息都在這里了
鎮江逐步形成標準化工作新格局 參與制定8項國際標準、68項國家標準、65項行業標準
潼湖鎮黃屋村170套古房屋將變特色民宿
投資技改增效益
朋友滿天下 東莞利用友城交流平臺推動多領域合作
資興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會議召開
在宿城的創業者必看!這些扶持政策你一定要知道!
市城管執法局召開2018年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動員會
住了一輩子的舊街巷,如今“刷”出新顏值!
提升南珠養殖技能
腦癱學生川大逐夢 將來當算法工程師
吳清海調研督導省第三屆旅發大會沿線美麗鄉村及環境整治工作
南京西路街道義診服務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