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春講述 全媒體記者呂樹建整理
講述人楊小春
現年50歲,禹王臺區汪屯鄉蒼樓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曾獲區五好黨支部書記、開封市首屆十大杰出農民稱號。2000年4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其父楊法是種糧大戶 、開封市勞動模范。
楊小春在未來的觀光農業園察看新機井。
楊小春獲得的榮譽證書。
楊小春獲得的榮譽證書。全媒體記者 呂樹建 攝
【開欄的話】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舉世聞名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40年來,我們受其惠,得其利,享其成;這項政策也改變了中國,改變了城市,改變了家庭,改變了個人。圍繞改革開放,有講不完的故事、說不盡的話題。今天,政協開封市委員會和開封日報報業集團共同開設《改革記憶——開封改革開放40周年百人口述史》欄目,圍繞改革節點,請親歷者挖掘歲月中的閃光積淀,講述開封改革開放故事,記錄那段歷史,激勵我們前行。
喜交萬斤糧,父親成了新聞人物
“楊法是我市汪屯公社蘇村大隊十三生產隊的農民,承包了40畝土地,在全家人的辛勤勞作下喜獲豐收,產糧8000公斤。豐收之后,楊法不忘國家,主動售糧5000公斤。有關部門根據政策,獎勵其自行車兩輛、縫紉機一臺、化肥1150公斤。”
1982年夏,《開封日報》上刊登文章介紹父親“喜交萬斤糧”的故事。
那時我正上初中,內心由衷為父親獲獎而高興。與別的農戶相比,我家多了兩輛嶄新的自行車,這令村里的小伙伴非常羨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原開封郊區出現了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有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統一經營,聯產到組;統一經營,包干到戶等。包干到戶與農村堅持幾十年的集體經營相左,在一些人看來是拉歷史倒車。但是,包干到戶確實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小崗村農民開始偷偷摸摸分田到戶的做法一樣,在開封郊區也有一些大隊、生產隊在嘗試。
后來的統計資料顯示,1980年原開封郊區全區已有30%的生產隊實行“大包干”。當時雖然實行了改革開放,但大家尚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說一步。果不其然,1981年原開封郊區“三級”(區、公社、大隊)干部大會上宣布:不準“大包干”再發展,蔬菜隊更不準實行“大包干”,以保證本市蔬菜市場的供應。
然而,事實在證明“大包干”的正確性。1981年秋收之后,凡是實行“大包干”的生產隊都明顯增產。原開封郊區區委、區政府根據中央精神于當年12月制定了《關于農村工作的幾項規定》,對“大包干”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予肯定,并對土地管理、農田水利建設、農副產品收購、承包合同簽訂、公共積累保管、社隊企業管理等一系列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當時,中央態度明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中央文件一到,為包產到戶掃除了障礙,爭議不復存在。
截至1982年春,原開封郊區全區89.5%的生產隊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以后,一家一戶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投身到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中。1983年全區涌現出各種專業戶15110個,其中糧食專業戶(年售糧千斤以上),而楊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好好干,責任田是解決溫飽所系
“上工如拉纖,下工似閃電”說的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前的生產隊上工的情形。當時實行的是工分制,男勞力一個工10分,女勞力一個工7分,還有半勞力等。一個工分三四分錢,一天忙忙碌碌只能掙兩三毛錢。大家都想下工了回家做點私活,掙點錢養家糊口。
蒼樓村當時有300多人,村里有1600畝地,畝產小麥一二百公斤,打下的糧食還要先交公糧、留種子,分到農民家里的每人只有夏糧(小麥)35公斤至40公斤、秋糧(大豆)5公斤至10公斤。正常人每年口糧需要150公斤,這肚子如何填飽?所以,我家的日常食品就是紅薯和玉米渣餅。玉米渣是附近藥廠的下腳料,但是有一定營養,可以充饑。
我家兄弟姊妹7人,五男二女,在村里人眼里,大家都說我父母積德了、命好。其實,為了養活我們這一大家子人,父母操碎了心。
我家離南郊奶場不遠,奶場的奶牛需要吃草,奶場就大量收購飼草。下工后,母親和村里伙伴就提上籃子到地里割草,然后賣給奶場換點錢補貼家用。飼草5公斤一分錢,每天賣的草能換來幾毛錢,是個了不起的事情呢。父親當時是生產隊長,還親自帶人抓偷偷賣飼草的人,因為在當時的概念里這屬于“資本主義尾巴”。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饑腸轆轆的農民有了承包地,知道責任田是全家的溫飽所系,所以把土地看得分外金貴。以前集體生產,大家“大呼隆”干活,形式挺好看,出工不出力者大有人在。包干到戶了,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可以立竿見影地改變自家生活,農民愿意多勞動多收成。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蒼樓村最典型的變化是主動積肥的人多了,人們不但使用人糞尿、草木灰、牲畜肥、餅肥等農家肥,甚至將下房土、坑塘泥,甚至城市垃圾也作為肥料。更多的人開始投入更多資金,購買氨水、化肥等,以便能夠增產增收。
另外一個變化是優良種子的選用。那時推廣的小麥新品種有百農3217,這個品種分蘗力強、麥穗大、白粉病少、抗干熱風,搭配品種有偃師4號、鄭州761、豫原1號等。優良品種的選用使小麥單產由1980年的164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211公斤。我記得很清的一件事是蒼樓村用了一種叫“438”的種子,意思是這種品種小麥畝產可以達到438斤。
務工代替種田,生活不再依賴土地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蒼樓村來說,好政策的作用是巨大的。做買賣不再是“投機”,賺錢不再是丟人事兒,人們的發展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一畝果園,十畝糧田。”這句老話迅速被蒼樓人認知。包干到戶幾年之后,蒼樓人看到每人就那幾畝地,投入再大,靠種糧食也多產出不了什么,就開始種起了果樹。于是村里絕大多數耕地都變成了果園,果樹和糧食、蔬菜套種。現在,蒼樓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提子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以前,全村100多戶人家80%都是草房,很少的瓦房也是“里生外熟”(外磚里坯)的。經濟搞活了,人們手里有富余錢了,第一個要做的事情就是蓋房。1987年蒼樓人看準了新興的建房熱潮,利用村里良好的引黃淤灌條件,干起了磚瓦窯場。村民買車拉煤、裝磚送磚,忙得不亦樂乎。到2004年,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節能減排,蒼樓村關閉了自己的窯場。
東方不亮西方亮。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蒼樓村人興辦了無塔供水設備廠等多家企業。村民們發現打工比種地收入高,紛紛走出農田進城務工了。現在村里每家都有一兩個人常年在企業做工,村民收入也不錯。
確權發證,對農業信心又增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7年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即將到期之際,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指出:在第一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再一次確保了政策的穩定和延續性,有利于保障農民權益,讓農民吃了“定心丸”。
現在,我村的土地確權工作正在進行中,將來拿到了土地證,承包地可以抵押、轉讓等,將為村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供更好條件。
采訪札記
這些年蒼樓人有錢了,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轎車,有的家庭甚至有兩輛。不種地了,人們并沒有撂荒土地,有的人把種地作為休閑,種點菜自家吃;有的人把承包田租給了公司經營,增加些收入。
在蒼樓村南的一片果園內,葡萄藤郁郁蔥蔥,從一眼眼新打的機井上延伸出許多灌溉管道,葡萄架下新安了掃碼抽水設備……在新時代,蒼樓人有了更加現代的想法,要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去年,省水利廳在蒼樓村投資節水灌溉項目,支持蒼樓村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未來,蒼樓村將呈現一片休閑農業的好景致。
2012年,蒼樓社區居委會掛牌,蒼樓村整體轉為城市戶口。村民有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有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有了大病救助,生活過得更加滋潤。
國家在改革,社會在變化,蒼樓人也在變。蒼樓人幸福著,快樂著,富足著……
永定區務實參加長三角經貿合作洽談周活動
教師節庫里當體育老師
國家藥監局:已對長春長生立案調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市發改委(物價局)行政審批窗口強化并聯審批實現項目審批“零超時”
攜手專家看亭林 落實項目第一步
蒼樓人的耕地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農民生活改革記憶——開封改革開放40周年百人口述史
我省開展擴大消費“百日攻堅”行動
2018年常德市中學地理教學競賽暨教學研討會在市三中隆重舉行
你好,新戰友!恭喜你成為青海武警一員
家長哪些做法最招孩子“吐槽”?
三封感謝信 為寧波公安“最多跑一次”點贊
荊州市減災委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考核工作
寧津縣將組織開展安全生產綜合整治行動
第十五屆中國林產品交易會開幕
夯實廉政教育 保持警鐘長鳴——嘉實集團組織黨員干部參觀省法紀教育基地
蚌埠市淮上區織密“四張網”加強預防青少年兒童溺水工作
商丘市睢陽區啟動“‘兩城’聯創 志愿先行”紅馬甲行動
濱州市婦聯:舉辦示范培訓班助力鄉村振興
部分動車一等座調價!資陽至廣州上漲105.5元
茶亭鎮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集中學習 慶祝黨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