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從北京傳來好消息,在“唱響中國”第三屆全國原創歌曲大賽中,蕪湖原創鄉土歌曲《茶韻古鎮——峨橋之歌》,從2000多篇作品中脫穎而出,分獲作詞、作曲、演唱三項金獎。
宣傳古鎮峨橋
該歌曲由蕪湖籍詩人陳東吉、陸宗文作詞,作曲家潘金華譜曲,此前由江蘇省歌劇舞劇院知名青年歌唱家周磊主唱,此次進京展演由蕪湖本土歌唱家張曉宏演唱。
詞作者之一、三山區文聯主席陸宗文特意介紹了一個細節故事。此次大賽節目高大上、大咖云集,詞曲演唱高手如云,遺憾的是主持詞沒有“量身定做”。彩排時,主持人直接報幕:“下面有請《茶韻古鎮——峨橋之歌》的歌手和詞曲作者上場。”陸宗文和陳東吉不淡定了,覺得沒有起到宣傳蕪湖、宣傳三山、宣傳峨橋的作用,兩人特意撰寫了主持詞,并找到大會秘書長,幾經周折,終于如愿,讓主持人介紹了千年古鎮峨橋,介紹了國務院三任總理視察峨橋茶市,介紹了響水澗的油菜花多次被中央電視臺報道,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
創作幕后談
該歌曲寫的是“江南第一茶市”峨橋鎮,歌曲突出民族調式,用鄉音鄉情表現了三山區地域文化特色。它用生動的藝術形象書寫蕪湖自豪,彰顯文化自信,傳播了正能量,不僅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峨橋,也更加認識了蕪湖。現在的歌詞里,既有響水澗、銅山寺等峨橋鎮著名景點,也有峨橋茶市、葵花谷等茶韻新景,還有對新時代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據曲作者潘金華介紹,當他接到創作《茶韻古鎮》歌曲時的第一想法就是:歌曲一定要有地域特色,突出民族調式、鄉音鄉情,在民歌中尋找源泉。當第一稿寫出后,經過與兩位詞作家的溝通,他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大家在詞曲創作的風格與內涵上,幾易其稿,達成了共識。
歌詞中寫道:“來到江南,來到峨橋,茶香花香,陽光正好。牧童吹短笛,炊煙起裊裊,清明柳絮飛,谷雨潤禾苗。”一幅江南水鄉的優美畫面如春風撲面而來,一下子觸動了潘金華的音樂靈感。大江南、優美好聽,成了這首歌的主題。
勾起鄉愁
今年7月份,本報“看發展大篷車”走進三山區,在蓮花湖公園里,市民們見到了“如意蓮花”音樂噴泉,聽到了一首好聽的歌曲。“這首歌真好聽,是什么歌曲啊?”不少市民問道。當時,大家聽到的正是《茶韻古鎮——峨橋之歌》。在今年的油菜花開期間,該歌曲正式唱響,并在隨后的三山區各大活動中頻繁亮相,贏得群眾一片叫好聲。
該歌曲也勾起了多少天南地北峨橋人對家鄉的眷戀,許多人聽后紛紛點贊。網友“桂召群”說:“一首歌體現了古鎮峨橋的文化底蘊,仿佛聞到了江南水鄉的泥土氣息,感覺再現了一個人間仙境!我的峨橋,我的美麗故鄉!”網友“倩”說:“感動ing,大美峨橋,震撼人心,歌曲悠揚,一曲歌唱出了峨橋的茶韻之美。”
記者 馬正超(程依寶、“三山瞭望”對本文亦有貢獻)
茶韻古鎮——峨橋之歌
作詞:陳東吉 陸宗文
作曲:潘金華
來到江南,來到峨橋,
茶香花香,陽光正好。
牧童吹短笛,炊煙起裊裊,
清明柳絮飛,谷雨潤禾苗。
紅的是石榴,綠的是葡萄,
執著有金葵,浪漫薰衣草。
銅山寺的鐘鼓脈動大地的心跳,
響水澗的油菜花是三月的歌謠。
走過江南,走過峨橋,
他鄉異鄉,相見真好。
藍天下暢游,田野上奔跑,
春風里放歌,細雨中擁抱。
浮山在眼前,漳河永不老,
銀杏立千年,清泉涌瓊瑤。
新徽商的旗幟豎起文化的地標,
新時代的古鎮奏響出征的號角。
來到江南,走過峨橋,
風景如此多嬌;
走過江南,來到峨橋,
你會永遠微笑。
2018年第一批洛維工業集中區項目入駐評審會在螺螄粉產業園召開
工藝美術精品展在曲陽縣開幕
清鎮市新嶺社區開展“營養進社區健康進萬家”活動
江蘇建立五級湖長體系 湖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
南海婦聯:幫扶特困母親服務二寶家庭
蕪湖原創歌曲《茶韻古鎮——峨橋之歌》斬獲大獎
集賢縣便民服務中心到市政務服務中心考察學習
[高新區]成都高新區石板凳鎮冬草莓采摘品嘗活動拉開帷幕
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 宿遷市扎實推進今秋園林綠化工作
埇橋區召開第四屆牡丹、芍藥暨首屆鄉村旅游文化節新聞發布會
福建醫科大學社會實踐隊尋訪好青年、好村醫陳偉琳
果園二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宿州市農村垃圾治理條例》執法檢查
唐河縣蒼臺鎮朱李灣小學舉行紀念“九一八”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雷興平調研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經開區漢渝大道動遷安置還房:保質保量保進度建好百姓安居房
關注小環境 共享大健康
豐南區 “傳承雷鋒精神·共建美麗豐南”志愿服務啟動
市紀委通報惠農資金"一卡通"管理問題典型案例
我省在豆瓣等行業擴大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