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記者衛琳)“新時代好少年”是什么樣的?是善于思考的創新小達人?是孝敬父母的暖心小棉襖?或是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小小公益者?蔡宜彤等12位同學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市委文明辦等部門通過本報正式發布廈門市2018年“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幫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今年4月,市委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在全市中小學校聯合開展廈門市2018年“新時代好少年”推薦學習宣傳活動。各中小學校堅持把推選“新時代好少年”作為創新德育實踐、提升德育效果的過程,采取自薦、互薦等方式,精心組織推薦學習活動,一批熱愛祖國、理想遠大,堅強樂觀、孝老愛親,勤奮好學、多才多藝,熱心公益的好少年脫穎而出,蔡宜彤等12位同學被推選為廈門市2018年“新時代好少年”。他(她)們身上的閃亮品質,讓全市未成年人學有榜樣、行有楷模、趕有目標,激勵大家為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努力進步。
本版文/本報記者 衛琳
“小院士”蔡宜彤:
癡迷傳統文化研究
●蔡宜彤,女,2005年11月出生,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六年級學生。
她是勤奮學習的排頭兵、英語小達人,還是善于創新的小能手、樂于奉獻的小義工。曾獲21世紀“學而思杯”英語風采大賽全國季軍,被聘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
對于傳統文化,蔡宜彤有著濃厚的興趣。針對閩南紅磚厝缺乏保護的現狀,蔡宜彤開始了她的課題《閩南紅磚厝文化傳承調查研究》。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她帶領同組的兩位小伙伴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參觀潯江社會文化館、嘉庚紀念館等,到龍海埭美村實地考察紅磚古厝群和鄉愁館。在嘉庚瓦八角樓,蔡宜彤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嘉庚瓦制作第三代傳承人陳加俊進行了現場采訪。
經歷了一遍遍的修改、演示、模擬,《閩南紅磚厝文化傳承調查研究》獲得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全國論文答辯比賽一等獎。因表現突出,蔡宜彤被選送參加第12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課題研究成果全國展示交流活動。
“小暖男”羅懷興:
悉心照料母親
●羅懷興,男,2007年2月出生,廈門市集美區錦園小學五年級學生。
羅懷興還沒出生時,父親意外去世。8歲時,母親突然下半身癱瘓。母親倒下后,年紀小小的羅懷興撐起了一個家。
懂事的羅懷興從不讓母親操心,生活獨立,學習自覺。5歲,在其他孩子還在母親懷里撒嬌時,他已經學會做飯等家務,自己上下學。反過來,年幼的他總是擔心著母親。放學后、節假日里,羅懷興幾乎不出門,總是陪伴在母親身邊,生怕母親有什么需要。沒事的時候,他就陪母親聊天,幫母親按摩。只要母親一聲呼喚,他便下意識去拿便盆,倒屎倒尿。力所能及之事,羅懷興總是默默獨立完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他便懇請鄰居幫忙。
在得知自己的病需要花很大一筆錢且無法保證痊愈后,母親幾度產生輕生的念頭。羅懷興鄭重地向媽媽許諾:“媽媽不要死,我會一直照顧你。”不抱怨,不喊累,不怕臟,積極樂觀,羅懷興成了母親的精神支柱。
“動手小達人”黃禹塵:
手握魔方走向世界
●黃禹塵,男,2004年11月出生,廈門第一中學初一年級學生。
他喜好機器人、魔方、打擊樂馬林巴、計算機編程等,曾多次獲省、市機器人比賽金牌,三次打破五魔方項目中國紀錄,并獲得亞洲冠軍。
黃禹塵從小學起就迷上了機器人。因外出比賽辛苦,家人心疼勸阻,小小年紀的他最終說服家人,跟著老師到外地參加比賽。睡眠時間短、調試枯燥等都沒有讓他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他濃厚的興趣。此后,他多次外出參加比賽,接連取得佳績。
魔方是黃禹塵的最愛。有一次,他見老師玩魔方玩得出神入化,十分欽佩,便買來魔方自己研究,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魔方說明書太簡陋、太費解,他便想方設法找教程。經過不斷的琢磨,很快就攻克了三階魔方,然后陸續掌握了金字塔魔方、斜轉魔方、sq1魔方以及四階、五階、六階等高階魔方的復原方法。懷揣不斷挑戰自我的信念,他握著魔方,帶著夢想,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小藝人”馬晨凱:
熱心公益宣傳
●馬晨凱,男,2005年12月出生,廈門市公園小學六年級學生。
他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從小學習主持、朗誦和聲樂,獲獎無數。他還是廈門衛視《斗陣來講古》欄目特邀的小“講古仙”、思明區文化館鷺江講古場的小講古員。
他樂于助人,熱心公益。常利用小主持人、小演員的身份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在“獻愛心,關愛特殊兒童”活動上,他大方展示才藝,不遺余力為弱勢群體募集善款;在福建電視臺“成長助學”公益晚會,他以一首《溫暖的家》打動臺下觀眾,募集助學金;在“陽光伴我行,關愛腦癱兒童”活動中,他的單口相聲和獨唱《小小護林手》也讓現場商戶、路人伸出援手。
他自己生活節儉樸素,幫助別人卻大方出手。在校內外的義賣活動上,他不吝拿出自己平時省下的零花錢、比賽獎金買下一些書籍、文具,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在2012年全國母親水窖活動中,馬晨凱把自己獲得的比賽獎金全部捐獻給母親水窖工程。
“小能手”王巧嫻:
奪冠科技創新大賽
●王巧嫻,女,2003年11月出生,廈門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初二年級學生。
她,勤奮好學,善于思考,各科成績名列前茅,還不斷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曾獲福建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的組裝收音機項目一等獎。
王巧嫻從小愛看百科全書,這也培養了她善思考、愛鉆研的性格。在參加福建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的組裝收音機項目時,競爭對手全是初三的學長、學姐。為彌補年齡上的劣勢,除了老師發的用來練習的收音機,她自己還上網買了許多收音機零件,額外練習五、六臺。組裝過程枯燥乏味,但她卻樂在其中,全神貫注。裝了拆,拆了裝,反復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預賽場上,她嫻熟組裝,臺臺成功,輕松通過。決賽時,為解決音質不清問題,王巧嫻重新思考收音機原理,針對收音機的缺陷,另辟蹊徑,最終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大姐姐”林可晴:
服務集體樂于助人
●林可晴,女,2006年5月出生,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
2006年5月出生的林可晴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孩子,但因168厘米的身高,她被同學們親切地喚為“姐姐”。樂于助人的她,一直把“為集體服務,為伙伴服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真心為同學服務,為班級集體出力,就像鄰家“大姐”一樣,成為老師的好幫手,同學的好大姐。
在班干部選舉中,她當過值日班長、副班長、班長等,常常身兼數職,早出晚歸。每天早上,她早早來到學校,管理早讀,收發登記作業,檢查衛生,忙得不可開交。在同學們眼里,這位“姐姐”,不僅在學習上幫助同學耐心輔導,生活上也是無微不至,能幫就幫。同桌的水彩筆沒帶,林可晴發現后馬上遞過去一支;發現同學座位底下臟了,她主動幫忙一起清理;同桌的練習題不會做,她總是細心講解、耐心分析。看到同學們不斷進步,林可晴比自己得獎還高興。
“小舞者”陳屹芊:
勇于擔當為國爭光
●陳屹芊,女,2005年10月出生, 廈門市園南小學六年級學生。
她成績優異,接連斬獲市級作文、數學等比賽一二等獎,書法、剪紙、古詩文、民歌等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她的心頭之好,手風琴演奏還曾參與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
她克服身體不適,出色完成廈門會晤文藝晚會演出任務,被老師和小伙伴們譽為勇于擔當的“小舞者”。去年,她有幸入選廈門會晤文藝晚會《月亮月光光》表演團隊。正值暑假,她每天都在排練室泡十幾個小時。去年8月底,排練進入最關鍵時期,陳屹芊卻因勞累生病發燒,老師和同學們都勸她休息,可她覺得合唱是集體節目,不能因自己影響整體效果。為了不影響集體進度,她將治療時間與排練時間錯開。整整一個星期,她每天一早到醫院打點滴,上午10點半匆匆回家吃飯,再趕往排練現場。額頭上貼著退熱貼,包里帶著體溫計,晚上排練結束后再趕到醫院。陳屹芊怕父母心疼,從不喊苦叫累,咬牙堅持著,從沒耽誤一次排練。陳屹芊就是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不負所托,圓滿出色地完成重大演出任務,為國爭光,展現出新時代鷺島少兒敢于擔當、陽光向上的時代風采。
“科技小能手”袁澤清:
科技創新后備人才
●袁澤清,男,2002年1月出生,廈門第一中學高一年級學生。
他善于思考,敢于創新,曾獲2018年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福建省青少年羽毛球錦標賽男子雙打亞軍、男子單打季軍,入選2017年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是福建省唯一一位入選由中國科協組織的2018年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計劃(櫻花計劃)數學組的學生。
袁澤清對地理特別感興趣,在研究利用無人機航拍監測赤潮水域時,發現無人機姿態不穩定導致了航拍圖像畸變,便確立無人機航拍圖像處理這一研究方向。歷時近一年的研究,他向老師請教高等數學的相關知識并自學計算機編程,最終成功完成項目,獲得2018年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在參加美國衛星教育者協會的myspace項目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影響”時,他選擇家鄉當年頻發的赤潮災害為研究對象,利用衛星航拍圖像數據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最終得出報告,提出相應的監測與預防措施,在一年一度的大會上展示,贏得了一致好評。
“大管家”左晨輝:
完善學生會制度
●左晨輝,男,2000年4月出生,廈門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
他,勤奮好學,品學兼優,曾獲首屆福建省“最美學生”稱號,入選2016年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
左晨輝學習成績優異,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社團活動。他熱情友善,樂于助人,高一時,以950多票成功當選學校學生會主席。為了更好地服務同學,他勤于思考,認為學生會架構、運營都應像dna一樣穩定、精確、高效。任期內,他完善了學生會財務制度,在原有的校園網基礎上開辟了學生會成員工作記錄檔案、志愿服務時長檔案等。學生會工作瑣碎繁重,但他從容應對,得到了學生、老師的一致好評。左晨輝秉持“為同學服務”的理念,開展工作。在得知同學們對起床鈴有些意見后,他牽頭與宿管老師協調,最終通過投票的方式向同學們征求意見,將起床鈴更換成同學們喜愛的旋律;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他改變了過去校園活動零散的宣傳方式,將當月活動做成海報清單張貼在宣傳欄上,預告活動時間、地點、內容等方便同學選擇參與。
“小衛士”魏芷璇:
熱衷環保宣傳
●魏芷璇,女,2006年2月出生,廈門市湖里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
她學習成績優異,擅主持、會彈琴、能跳舞,更是一名環保“小衛士”,從校內到校外,一路留下她宣傳“垃圾不落地”的足跡。
在學校,魏芷璇積極組織參與“垃圾不落地”宣傳活動。她是學校“垃圾不落地、文明助金磚書畫長廊”的禮儀解說員。2017年11月30日,全國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召開。在市教育系統垃圾分類工作教育成果展上,魏芷璇作為特邀小講解員為與會近三百名嘉賓介紹垃圾分類工作典型。她以陽光開朗的形象展示自我,以沉穩、自信的姿態將“垃圾分類”的做法娓娓道來,從容對答,得到了各方肯定。
為了向更多人更好地傳遞“垃圾不落地”理念,她萌生在社區組織一場以“垃圾不落地”為主題音樂會的想法。她擔任該場音樂會的主持人,結合自身才藝,上臺參加 “低碳貝貝”的合唱,朗誦詩歌《我們共同的使命》,小小身影為音樂會奔前忙后,分飾多角,其中的苦累可想而知。當得知居民們對“垃圾不落地”理念的認同與支持的時候,她由衷地開心。
“好男兒”黃旭良:
勇挑生活重擔
●黃旭良,男,2007年8月出生,廈門市翔安區黃厝小學五年級學生。
黃旭良出生在翔安區一個邊遠的小山村。幼兒園時,父親車禍去世。家里除母親、年長自己幾歲的姐姐外,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龍鳳胎妹妹。
母親辛苦打工、種田支撐一家四口的開銷,黃旭良看在眼里。父親去世后,黃旭良主動向母親、姐姐學習做飯燒菜、洗衣拖地等家務。剛開始學做飯時,他總是詳細向姐姐、母親詢問放多少米,加多少水,一點一滴記在心中。家里種植土豆,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他一有空就跟著下地,除草、澆水、拉薄膜,樣樣都干。母親怕他干農活手受傷,要他戴上手套,但他從來就是徒手上場,為的就是讓母親早點回家歇息。“媽媽你不要太辛苦,等我長大了賺錢給你花,帶你出去玩……”黃旭良常常用自己的方式溫暖著母親。母親從田地回來,他就端茶倒水;晚上幫母親按摩捶背……為了照顧智力殘疾的龍鳳胎妹妹,黃旭良很少丟下她自己外出。兩人常常形影不離,只要妹妹喊聲“哥哥”,他隨叫隨到,細心呵護。在外有了什么吃的,他也總是舍不得吃,帶回家與妹妹分享,哪怕只是一塊面包。
“小才女”馬千鷗:
創辦學生公益組織
●馬千鷗,女,2000年5月出生,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三年級學生。
她創辦“書途天下”學生公益組織,致力改善城鄉兒童閱讀資源的不平衡現狀,曾獲首屆福建省“最美學生”稱號。
在一次搬家中,她發現很多書無處安身,便萌發給中西部地區兒童捐書的想法,多次嘗試后決定自己打造一個圖書交流平臺。2016年6月,她和同學策劃的“書途公益”在廈門外國語學校上線。公眾號、宣傳海報、視頻等一應俱全。
她自主聯系并拓展了諸如全峰快遞、廈門市外圖書城、市圖書館等合作伙伴,在2個學校、6個社區組織10余場現場捐書活動,募集了超過10000冊書籍,通過合作伙伴送往中西部地區。她們還在廈門市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江西安遠、江西瑞金舉行了6次閱讀推廣,先后兩次赴江西受助地區進行回訪,嘗試向陌生人籌款5000余元,用于受助地區購置圖書。實踐中,馬千鷗發現并構建了一個東部發達地區富余圖書向西部貧困地區流動網絡的可行性模式,組隊開始研究最佳方案,并以此項目參加中國大智匯創新研究挑戰賽china thinks big,經過在線答辯,該團隊榮獲全國一等獎。
端午節起中國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不超過30分鐘
規劃分局加速提質主動而為服務發展
帶頭推動學習宣傳貫徹工作
聚焦長三角一體化 | 相城區赴滬攬資542億元 打造融入長三角的重要門戶區
瑞士駐華大使一行到訪三亞
廈門新時代好少年感動你我他 市委文明辦發布先進事跡
江蘇旅院300余師生獻藝“4·18” 盛會后 校園將分時段對外開放
街頭救人不留名 點贊“最美護士”汪慧琴
義務領操九年整 霓虹燈下付真情
3日-4日受“云雀”影響,全市有一次中雨過程
新聞評論:把殷切囑托化為生動實踐
我市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工作獲好評
葉云:心系鄉村教育情牽百里鄉親
市政協五屆二次會議閉幕
市文體新廣職工運動會舉行
都昌縣國土資源局黨組召開作風專題民主生活會
廣水加強春節旅游市場監管
衡水市地球女兒志愿者協會幫貧困學子讀書圓夢
上海國際藝術節 | 一連五場演出,他們把琉森音樂節從瑞士搬到了上海!
【生活服務】市區醫院放假安排表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