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開放的荊州,正成為國內外資本青睞的沃土
今年8月至9月,上海國信社會服務評估院對荊州市28家單位分批次進行評估,同時在荊州區和石首市開展評估試點。
荊州市委編辦副主任喬太平介紹,2017年荊州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評估制度,市審改辦委托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上海國信社會服務評估院對市直8家單位進行評估,推動改革,取得效果。今年6月底,荊州市審改辦與上海國信社會服務評估院簽訂項目續評合同,擴大評估范圍。
改革開放以來,荊州積極探索,部分改革開放舉措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領先地位,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圖為:改革開放初期沙市市場繁榮,吸引全國各地商貿代表前來采購
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為何是沿江的沙市,而不是沿海城市
1981年7月31日,國務院公布沙市市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城市,為何不是沿海城市,而為何給了內地沿江的沙市?
沙市區商務局副局長葉原介紹,沙市歷史上就是靠商貿起家的港口城市,號稱“百年商埠”,骨子里就有轉口貿易的基因。改革開放之后,沙市很多改革措施從商業系統啟蒙,并且效果很好。
沙市鼓勵一部分職工從國營、集體中分離出來,開辦夫妻鋪、父子店,以及“連家鋪”,走上個體經營之路。沙市商業局先后有27名職工離開單位自主經營,丈夫承包、妻子參與,全家出動,早開遲收,很快在市場站穩腳跟,為商業系統職工打破“大鍋飯”、取消“鐵飯碗”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促進人們解放思想,樹立勤勞致富新觀念。
1983年,原沙市市委書記穆長生到農貿市場看望個體經營戶,次日《沙市日報》頭版刊發此事,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傳遞一個信息:市委書記親自上門看望個體戶,干個體戶不丟人。
江漢平原首家工業小商品市場在沙市便河東街開辦起來,最初只有11家商販,3年后就有固定攤位510個,從業人員1273人,經營品種4850個,年成交額2859萬元。
沙市率先舉辦全國物資交流會,10多個省市1200多名商貿界代表參會。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內流通體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沙市率先設立工業品、中藥、西藥等貿易中心,分別與全國46個大中城市互設貿易窗口,建立“川湘鄂毗鄰經濟協作區”。
沙市在流通領域率先改革,允許工業部門搞跨地區產品的聯購聯銷,允許有條件的企業跨行業交叉經營,允許農民進城辦工廠開商店等等。
1986年,沙市社會商業、飲食服務、修理網點達4000多個,從業人員2.8萬人,農副產品和工業品市場19個,年銷售額6億多元。個體戶數量3年翻5番。
歷史證明,沙市作為一個內陸城市,改革開放初期的改革確實走在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前列,在引進激勵機制、活躍市場方面取得巨大進步。
圖為:沙市日報關于荊沙合并的相關報道
荊沙合并——向大城市邁進
改革開放之初,荊州行政管理體制分為兩部分,一是荊州地區,管轄江陵、荊門、鐘祥、京山、監利、石首、天門、潛江、仙桃、洪湖、公安、松滋等12縣;二是沙市市由省直轄。
1994年10月31日,省委、省政府派人在荊州地區、沙市市的縣以上黨政干部大會上正式宣布: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和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
根據當時規定,荊沙市設立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立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鐘祥市、石首市、洪湖市委托荊沙市代管;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由省直管。
1996年,國務院批準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同年,荊門市劃出,管轄京山縣、鐘祥市。1998年,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荊州市行政管理體制沿用至今。
荊沙合并,是改革開放以來荊州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牽動面廣,涉及許多干部職工的切身利益。20多年過去了,至今在荊州和沙市人心中都還產生著巨大影響:
一是沙市人覺得虧了,認為“富沙市”和“窮荊州”合了,從省直管市降為縣級區,地位降低了,劃不來;二是荊州人心理落差大,認為“大荊州”不復存在,天、潛、沔和荊門等地劃出管轄范圍,不僅地理版圖減少一半,而且經濟分量也減少多半。
但知情者說,當時號稱“江漢明珠”的沙市已面臨城市經濟后勁不足,與荊州合并,能擴大城市規模。所以,當時地方報紙報道此次改革:“荊州沙市合并,向大城市邁進”。
圖為:中石化機械四機公司出口俄羅斯的鉆井平臺準備發運
“放管服”改革:再一次領先全省
今年3月29日全省深化“互聯網+放管服”改革工作會議要求,全省“一張網”建設要于今年6月底實現省市聯通,11月底省市縣三級聯通,明年6月省市縣鄉村五級聯通。荊州已于去年12月基本實現省市縣聯通,市級234項事項可以網上辦理,今年9月基本覆蓋到村和社區,年底全面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聯通,走在全省前列。
8月20日,荊州市政府辦公室發文,企業開辦時間將被壓縮至4個工作日以內,為全省最短。
荊州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同時,荊州市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多證合一”“減證便民”改革,大幅壓縮企業領取營業執照后需要辦理的各項證照事項,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去年6月30日,荊晟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市政務服務中心工商登記窗口領到荊州首張“24證合一”營業執照,這也是全省首張“多證合一”營業執照。
荊州推進“多證合一”改革涉及到18個部門,將組織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保登記證、統計管理登記證等證照、備案及審核等33個事項整合到一張營業執照上,企業登記時間由過去最長55個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
荊州將“放管服”改革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持續推進。
荊州在全省率先對“放管服”改革成效開展第三方評估的創新實踐,與上海同濟大學國信社會服務評估院簽訂項目合同,委托其對市直部門進行評估。
去年8月,荊州推行政務服務“一次辦好”便民新舉措。政務服務中心進駐一級部門31個、二級部門9個、公共服務窗口2個,已公布“一次辦好”事項305項,提前達到政府要求的70%目標。
荊州市食藥監系統在全省地市州率先開啟無紙化、網絡化的全新發證模式,行政許可電子證書全過程電子化,審批時限在原法定時限基礎上至少減少10個工作日。這一做法,在全國食藥監系統推廣。
圖為:俯瞰繁忙的鹽卡碼頭,荊州口岸大通關作用凸顯
“一城三區、一區多園”:搭建改革開放新平臺
去年8月,荊州市出臺“一城三區、一區多園”實施意見,統籌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和公安縣區域協調協同發展,構建“一城三區”發展格局,實行“一區多園”管理機制。“一城三區”,是在中心城區建設三個功能區,優化一二三產業布局——經濟開發區發展工業,紀南文旅區發展文化旅游,高新區發展現代農業。“一區多園”,是將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公安縣和開發區的產業園區納入統一規劃,統籌18個產業園,每個園區重點培育一個細分產業,推動特色發展、差異發展。
江陵、公安納入荊州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并一體化發展,有利于市縣兩級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對行政體制改革、城市建設、產業規劃、招商引資等都有很大影響。“開發區、文旅區、高新區這三大平臺,既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又是經濟發展的平臺。”荊州市“一城三區辦”負責人葉濤說,今后很多改革舉措都會重點放在這些平臺上試驗探索。
荊州還對聯動區域的內部分工、利益共享的關系進行重構,更好地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用足優惠政策,全面覆蓋區域內所有產業,推動要素資源集聚;
——用活“飛地經濟”,避免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
——堅持市場導向,為每個園區設立一支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壯大。
從荊州古城到荊江兩岸,從市級決策層到縣鄉兩級,全市改革創新不斷涌動,開放力度空前,為高質量發展探索新模式,匯聚新動能。
圖為:荊州企業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性博覽會
“一帶一路”
荊州28家企業走出國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荊州企業走出國門。”9月10日,荊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申請投資境外企業有4家,投資區域分別為伊朗、越南、日本及中國香港地區等,預期投資額度3600萬美元。
目前荊州共有境外投資企業28家,投資總額16602萬美元,其中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企業11家,投資過5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家,久鑫織業與榮和紡織聯合投資伊朗煉鋼產業,三安光電投資美國led、半導體芯片產業。投資區域分別為北美、歐洲、中亞、南美、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經營范圍主要包括建材、電子、紡織等10多個行業。企業依靠自身申請到的國際專利走出國門,這種比例不斷加大。能特集團、三安光電等企業到國外依靠自身專利開發生物工程、光電項目。久鑫與榮和聯合投資的伊朗項目,在當地屬于最大行業企業。
2015年起,荊州市財政專項列支300萬元用于外經貿發展專項經費,鼓勵企業參展洽談和國際市場考察。2016年以來荊州先后組織企業參加8場次、120余人次“走進非洲”“走進南美”、亞歐博覽會、東盟博覽會等國際國內重要經貿洽談會。
荊州還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走出國門,近年來先后有260名大學生通過培訓進入國際勞務市場,為人才與勞務輸出找到新途徑。
圖為:來自印度等國的考察團在中石化四機公司考察
對外開放
四年外商落戶超過前30年總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落戶荊州,速度明顯加快——2015年,1家;2016年,2家;2017年,3家;2018年,6家。
從2015年均勝電子投產算起,4年來,外資簽約、在建、投產項目已有12個,而且還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隱形冠軍”:
法雷奧,世界500強,汽車空調世界領先;安波福,世界500強,汽車線束系統全球供應商;凱邇必,世界500強,全球汽車減震專家……
2017年至今,全市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家,合同利用外資5.4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422萬美元。改革開放40年來,近4年外資落戶企業數量超過了前30年的總和,荊州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荊州越來越成為外資青睞的投資沃土。
近年來,荊州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簡化手續、方便企業,將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備案全部在行政服務窗口完成,讓企業少跑路,好辦事。進一步減少或取消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將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備案納入“多證合一”改革項目,具體實施同步進行。荊州出臺文件,對在當地注冊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00萬美元的項目正式投產時,一次性獎勵300萬元人民幣;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項目正式投產時,一次性獎勵500萬元人民幣。并實行企業秘書制,由市政府指派專人作為企業秘書,跟蹤服務。
“摩羯”走了風雨難停 本周末我市或還有明顯風雨
邵陽市國土資源局舉辦朗讀大賽助力創文
古滇名城生態福地 藍天下碧水旁的“活力養老”范本
隨城66歲退休干部義舉暖人心
加大“蘭州號”等國際貨運班列開行密度
湖北日報:風云激蕩40年探索荊州復興的動力源泉
1-8月臺州市家具出口小幅下降
舞陽縣侯集鎮二中舉行新學期首次升旗儀式
陳振亮參加朔州代表團審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助沈陽中航機電三洋“王者歸來”
雙峰縣組織殘疾運動員參加湖南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婁底運動員選撥賽
政和縣副縣長翁賢忠到澄源鄉調研食品安全示范點創建工作
“時代情懷——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在廈舉辦
大學生打工謹防套路和陷阱
林寶金深入秀嶼調研工業企業
省人防辦檢查珠海市群眾防空力量建設人防專業隊達11支人數約千人
省污普第二督導組肯定射洪縣污染源普查工作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湛江日報社
我市出臺規定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
周永會率隊觀摩邢臺縣重點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