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溫習一個百聽不厭且不斷有嶄新內容充填的故事,我又來到小鎮。
這是冬日,山塬上有冰,也有雪,川道從遠方蜿蜒而來,又向遠方延伸。走近來,能感覺出小鎮充滿力量的呼吸;而遠望,則是小鎮淡定地凝思,如雕塑,凸透出歲月的飽滿。
小鎮為自己的未來起了一個名字,耀瓷小鎮。一個雅號抑或一面旗幟,典雅而雋永,充滿了想象和進取。
其實,小鎮還有一個大號,叫黃堡,黃堡被人們喊的時間最長,也曾經響亮。
歷史記載,小鎮迄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了,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
小鎮是名聞中外的耀州窯所在地,千年爐火,曾燒紅了北中國的半邊天空。
因此,有滄桑面容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小鎮,無可辯駁,沒有爭議,是中國文明典籍里沉甸甸的一頁。
注定,它的故事遼遠、綿長,波瀾四起并色彩繽紛。
剛剛懂事的時候,就知道小鎮的名字。那時候,家住在銅川火車站旁的鐵路家屬院,每天,從銅川往西安發兩趟客車,開車的時候,廣播里會響起女播音員柔和的聲音:親愛的旅客們,由銅川開往西安的321次客車馬上就要發車了,沿途要經過宜古、黃堡、耀縣、莊里、富平……
那時,小鎮很遠,是一個夢中的故事。
1973年,我到了小鎮工作。
四十多年前的小鎮,是簡單而又粗線條的,兩面是山,中間不多的平地,平地上,一溜十幾個工廠,一疙瘩一疙瘩的人,分別制造著自己的喧囂;一條河靜無聲息地流著,伴隨它的,只有一條和它同樣瘦弱的公路,偶爾,駛過來一兩輛汽車。
年輕的我彼時并不知道,這塊土地下,埋藏著曾經燃燒的火,埋藏著曾經支撐起歷史前行的瓷的骨骼。
站在電瓷廠廠門口,河對岸稍南,半山坡有幾根石柱,是曾經的圪羅寺的殘存,它們頑強地矗立著,像一個個表達情緒的感嘆號,面向青天,叩問著遠去的歲月風云。
小鎮到處是瓷片。
電瓷廠和北隔壁的黃堡中學以及右隔壁的燈泡廠是耀州窯十里瓷場的核心地帶。
我分到了燒成車間,裝好窯后要用黃泥封窯,我們在全廠各處尋土取土,幾乎找遍了廠里的旮旯拐角。好像滿眼皆是瓷片,有的地方甚至層層疊疊,有一人多高。
許多個日子,和瓷片打交道成了常態,每天撞入眼簾的這些瓷片,是耀州窯的殘存,是那個時代傳遞過來的最醒目最直接的文化符號。
這些個被泥土掩埋了千百年的故事,出土后依舊青綠滋潤,生命如初。
盡管殘破,如同歪歪扭扭東補西抹的小鎮,但構架在,內容在,神氣在,理所當然還是耐讀、耐講、耐品的故事。
二
無論如何,歷史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里,讓小鎮扮演了一個須臾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于是,曾經一度,小鎮氣宇軒昂,雄闊寬廣,氣象萬千。
小鎮文脈悠長,古老的民間四大愛情傳說人物孟姜女就誕生于此,傳說中的葛洪煉丹就在這里。
小鎮有過做縣的經歷,盡管時間很短,只有二十四年。
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公元528年)設立黃堡縣,西魏廢帝末年(公元552年)廢縣。
還有佐證,1934年,耀縣民樂園出土了一塊北魏時期的碑石。碑石有這樣的字樣:“是以大代(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口月戊子朔八日乙末,北雍州宜君郡黃堡縣邑主儁蒙合邑卅一人……敬造是像。”
郡縣制是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縣制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成型于秦漢時期,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
縣制至今還在中國的政府管理層級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做過縣的小鎮當然可以驕傲,可以自豪,但是,真正讓小鎮名滿天下的,或者換句話說,真正讓小鎮承擔起歷史責任的,不是它的行政級別以及相應帶來的管理權限,而是瓷器的燒造以及圍繞它發生的故事。
小鎮陶瓷業發展壯大的時期,正是耀州人才輩出、輝煌燦爛的時候。耀州是隋唐醫藥學家孫思邈、西晉哲學家傅玄、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史學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畫家范寬等“一圣四杰”的故里。小鎮南距耀州三十里,北距同官四十里,小鎮被耀州收入囊中,自然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這個時期的耀州,經濟比小鎮繁榮,文化比小鎮發達,地理位置比小鎮優越。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一紙公文,小鎮改屬耀州管轄,從此,黃堡窯被稱為耀州窯。
小鎮的燒瓷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
這件事記錄在一塊碑上,這塊碑叫“德應侯碑”,是中國最早的窯神廟碑刻,發現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
“德應侯碑”現存于陜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詳細記述了耀州窯的發展史以及制瓷、燒成的工藝技術,小鎮的自然環境、居民的從業結構、陶業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等內容。
三
凡物產,總和地理有關系。
小鎮大規模的陶瓷生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陶瓷制作的主要原料是坩土,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耀州土產有石脂、青石、生華原”。
石脂、青石就是坩土。
陶瓷的燒造需要燃料,可麥秸,可木柴,可煤炭,現代已進入重油、電和煤氣天燃氣時代。小鎮陶瓷的燒造經歷了麥秸、木柴的長期階段,何時用煤,已無可考。黃堡新村曾有元代的煤井,因避諱“元”井口呈方形。說明至少元代,小鎮陶瓷的燒造開始用煤。
煤做燃料,無疑是當時最先進最高級的生產方式。
物產的配套為耀州窯燒瓷搭建了最優越的平臺。當時從小鎮西南的鳳凰溝到西北的泥池,漆水河兩岸10多平方公里的峽谷臺地,層層疊疊布滿瓷窯和作坊,“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
小鎮從晉起,到唐代全面探索的創燒時期,可以燒制黑、白、褐以及唐三彩等多種瓷器。至宋,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是刻花和印花青瓷。其色澤青幽,淡雅如玉,花紋如行云流水,生機盎然,被譽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小鎮因此千年繁榮,故事綿延。
故事里最生動的是人,《德應侯碑》中記載“陶人居多沿長河之上”“居人以整個鎮陶器為利,賴之謀生”。
十里窯場少說也有幾百座窯爐,陶瓷制作工藝有選料、配料、制泥、拉胚(注漿)、施釉、焙燒諸多工藝,還有采購、運輸、經營等必不可少的環節,還有為他們吃喝拉撒睡提供服務的各個行當,需要眾多的人。
千人之眾,稍稍嫌少,萬人之眾,絕不過份。
當時小鎮的土著居民有多少,史書缺乏這方面的記載,但依據今日人口比照,充其量不過萬人而已。所以,僅靠小鎮本地的人力資源肯定不夠,一定吸納了周邊地區的一些工匠和閑散勞力。
元末明初,耀州窯部分技工和制瓷技藝向陳爐轉移,就理所當然和黃堡在長期的歲月里吸納了眾多的陳爐勞力資源有絕對關系。
當然,還包括交流,耀州窯的制瓷工藝影響所及東到河南,西至甘肅,南達兩廣,對多個窯場形成輻射帶動。除了實物的揣摩,各個窯場派人到小鎮來學習,必不可少。史料曾載:各窯場“遠邁耀州”。
學習就要住下,就要老老實實地學,就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學,就需要時間陪伴。
小鎮是個大的陸路碼頭,應該還有來做生意的,來游玩的,這些人合起來也是一個大數目。
漫長的歲月里,小鎮人聲鼎沸,當是一個長長的散不了的熱鬧流水宴席。
故事里最可渲染的還有它的氣勢,“十里窯場紅透天”,是對當時耀州窯的形容。數以千計的大大小小瓷窯、作坊,白天窯煙裊裊,漫天飛舞,夜晚火樹銀花,燦爛星光,不要說在當年,就是今天,也是一道壯觀的風景。
當年的小鎮,應該是這種模樣。試想,從同官沿南而來,或者從耀州行北,滿目荒涼,一個規模和熱鬧程度不亞于一個縣城的手工業重鎮凸現眼前,給人的必將是視野的沖擊和一聲驚嘆。
小鎮方圓數里,矗立著大大小小十幾座廟宇,關帝廟、泰山廟、文昌閣、大圣廟、佛爺廟、圪羅寺、北寺等等。區區小鎮,盡展大象。
小鎮眾多的窯口屬于官窯,生產項目屬于皇家計劃,管理項目的官員由政府指派,有官員一定就有陣勢。
中國最偉大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的祖父就是江寧織造,替皇家監督采購江南的絲綢制品,權勢沖天,八面威風。為皇家監督采購瓷器生產的官員,大約和曹寅是一個角兒,只不過,管理的范圍小了些,職銜低了些。
曾經的小鎮,有大容量,有大使命,有大做派,大勢是正常的。
故事里最引人入勝的當然是它的品質,耀州窯瓷器美在青中泛綠,晶瑩溫潤。“德應侯碑”對于耀州窯瓷器完整的表述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擊其聲,鏗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
憑著這種品質,耀州青瓷在中國陶瓷發展的天空里熠熠閃光。作為自成體系的北方窯場,無可爭辯地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并列,是中國古代無可爭議的六大名窯之一。
一千多年里,小鎮的燒瓷品種幾乎囊括了宋代全國各大瓷窯所能見到的種類,大批量生產的獨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不惟走進尋常百姓家,還為朝廷燒制了大量的貢瓷。直到金代,耀州青瓷依然是皇宮的御用瓷品。
耀州青瓷的品質不僅在中國民間制造了影響,在皇家宮廷制造了影響,并隨陸、海商路遠銷日本、朝鮮等東亞及西亞和北非之地,在世界制造了影響。
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古絲綢之路,有它的份額與貢獻。
悠悠千年,四海之內,只要一提起耀州窯,就沒有不提到黃堡的。
耀州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準確、傳神。這個比喻,完成于1970年前后的《鹿鼎記》上的人物韋小寶也說過。金庸老先生借作品人物的口說出來,可見對它的崇仰。
因為品質,小鎮聲名遠揚。
四
進入明代,耀州窯的爐火已成灰燼。雖移村修寨,漆水縈繞,自得其樂,骨架不倒,仍有千年古鎮的矜持與底氣,但荒草野丘,殘垣斷壁,舉目四望,不掩頹勢。
原因很復雜,可以歸于歷史文化的必然,但須遠距離看。
故事總歸高峰低潮。
起伏錯落,各自有軌,是為箴言。
同官人寇慎是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的進士,曾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他做官時最大的政績就是外任蘇州府知府期間,發生了閹黨魏忠賢派人逮捕周順昌而引發的民亂事件,他調解最終平息此事,深得朝廷嘉許和百姓擁戴;退休還鄉后最大的亮點是參與了《同官縣志》的編修及修志工作,為銅川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厚的歷史資料。
無疑,寇慎對小鎮是熟悉的,對小鎮昔日的繁花似錦是了解的。這一年,寇慎過小鎮,映入眼簾的,是滿目的蒼涼,心情復雜的寇慎留下了一首詩:《夜過黃堡故墟》。
“此堡修何代?經今成廢坵。頹垣宿鬼火,殘樹號鵂鷚。露草牽衣淚,秋聲動愁客。滄桑何是問,大塊一浮漚。”
心中的窯火對應現實的鬼火,一切美好都成了泡沫,寇慎為小鎮黯然神傷。
這段故事太消沉,讓人不忍卒讀。
其實,以陶瓷為榮的小鎮,周邊也有豐腴的農作物,孟姜女的故鄉孟家塬有鮮美的桃子、柿子,隔川遙遙相望的石坡上有紅黃相間香氣撲鼻的杏子,周邊還有紅棗,蘋果。
許多年后,這地方有了名聞方圓百里的桃花節,桃花詩會。只不過耀州窯太強烈的光焰,掩蓋了它溝溝洼洼活躍異常的五顏六色。
寂寞的日子,桃花依舊朵朵盛開,柿子、棗子依舊像一個個小燈籠,裝點著農戶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許多窯工本身就是農民,制胚的手,燒火的手,使喚起來鋤頭、鐮刀同樣得心應手。
那一縷不熄的窯火,也許,就是故事里的星辰,遙遙的,懸掛在天邊。
五
時間的河流里,百年長夢,僅僅轉瞬之間。小鎮故事的曲曲折折,這時,又走到了一個高潮。
抗日烽火燃燒的時候,一個山西人的眼光盯到這塊土地。他是被稱為“山西王”的閻錫山,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閻錫山深諳經濟是基礎的道理,自辛亥革命統治山西起,就陸續創建了采礦、冶金、采煤、發電、機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紡、造紙、卷煙、火柴等輕重工業廠礦。
1938年后,日軍大舉南侵,閻錫山經吉縣渡過黃河到陜西宜川縣秋林鎮建立指揮系統。山西境內的廠礦不能移走,為長遠計,黃堡成了閻錫山的二戰區后方生產基地。
于是,有了水泥廠,有了瓷廠,有了鐵工廠,有了織布廠,有了造紙廠。盡管后來世事變化,它們存在的時間不長,多則十數年,少則三五年,但這些極具現代工業意味的企業,為日后小鎮工業的復興,為小鎮故事的一脈延伸,奠定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值得提及且可大說特說的只有一個企業,走得很遠,從抗日戰爭到日本投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二十一世紀。它就是在銅川工業史上赫赫有名的黃堡建筑陶瓷廠。創辦這個廠的人叫薛鴻林,閻錫山的老鄉,也是山西人。薛鴻林畢業于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硅酸鹽專業。實現實業報國的夙愿,那一代知識分子有理想,有熱血。
薛鴻林的廠最初叫建新瓷器廠,1951年后和中國建筑公司西北公司實行合營,更名中建陶瓷廠;1952年收歸國有,更名地方國營陜西銅川陶瓷廠,銅川市建筑陶瓷廠。
無論叫什么,都只是官稱,大號,銅川人多少年只有一個稱呼:黃堡陶瓷廠。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黃堡陶瓷廠曾是銅川地方工業的半壁江山,其業務延伸到全國各地,以至于大江上下,秦嶺南北,很多地方都知道黃堡這個名字。
銅川電瓷廠原來是黃堡陶瓷廠的二車間,又稱細瓷車間,是陶瓷廠發展壯大的希望和具體實踐,建于1958年。最初設計規模壯觀而又極具理想,漆水河兩岸川道的地全部征了過來,西面抵呂家崖,東面一直延伸到梁家塬山根下,完成好的建筑部分僅食堂就能容納2000人吃飯。那時的口號就是“追唐山,趕博山(淄博)”(唐山、淄博都是當時全國陶瓷生產的重鎮)。二車間和坐落于小鎮上的陶瓷老廠遙相呼應,號稱南北二廠。
大躍進的年代,小鎮雄心勃勃,要寫新的關于陶瓷的故事,一個重振昔日繁榮、塑造現代工業面貌的瓷都,呼之欲出。
六
毋庸置疑,因為黃堡陶瓷廠,形成了銅川的工業格局,造就了小鎮自明清以來的又一次繁榮。
黃堡陶瓷廠位于小鎮街道的中心地帶,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起,以黃堡陶瓷廠為圓心,陸陸續續,周圍聚集了銅川大大小小企業數十家,北有農機廠(后改染織廠)、電石廠、水泥廠、鐵路水泥廠、三原煤礦,南有鋼鐵廠、電瓷廠、燈泡廠、黃陵水泥廠,隔河有陶瓷缸廠(以后改為紡織廠),還有一些鄉鎮企業如鋼球廠一類,黃堡被稱為銅川的工業區。各企業招工,大量的下鄉知識青年、城市的待業者到了黃堡的企業。
一時間,時尚的城市文化,年輕人的蓬勃朝氣,全部匯集到了黃堡。
小鎮似乎找到了感覺。
但是,沒有瓷的小鎮,沒有代表一個時代瓷文化高峰的小鎮,沒有一個講述關于瓷的故事的小鎮,還是小鎮嗎?
畢竟,小鎮因瓷的故事而興,因瓷的故事而榮,因瓷的故事而名。
著名詩人公劉有兩句著名的詩句:既然歷史在這兒沉思,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公劉本意寫歷史遽變時之回望思考,詩理相通,移來為小鎮現代的一段歷史史實背書,應該合適。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位先生發配流落到這個小鎮,那時,電瓷廠還在規劃之中,小鎮以南一帶人煙稀少,沿漆水河畔,先生晚飯后常常徜徉散步,偶爾拾起一個瓷片,會凝神關注半天,一篇關于耀州窯的發展流變的考證論文《耀窯摭遺》就此誕生。
這位先生叫商劍青,曾在國民黨軍政部工作過,文職人員。當年投筆從戎,報效國家,正經八百的抗戰老兵。
論文發表在1955年的《文物考古資料》雜志上。
對耀州窯的研究,如果不是我孤陋寡聞,這篇論文應是中國當代的開先河之作。
1968年,陜西省彬縣的一個農民無意中挖出了一個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紋的瓷壺。后來經過專家鑒定,確認它叫倒流壺。
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壺是迄今發現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完整器,是北宋時期耀州窯的貢品。時光荏苒,它怎么歷盡曲折,流落鄉野,埋藏地下,無人知曉其中的玄機。
只有一點可以確認,某年某月某日,它帶著一身貴氣,從小鎮走出。
它的起伏沉落,隱藏了許多故事,由它起,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耀州窯”熱。
20世紀70年代初曾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對陶瓷有一定的研讀心得。1972年,他來華訪問期間,曾向周恩來總理問起立地坡瓷的燒制狀況。其實,耀州窯早已在八百多年前元末的戰火中化為一片廢墟,立地坡瓷應是耀州窯湮沒過程中最后的余響。
在周總理的過問下,時任銅川市委書記的“鐵市長”張鐵民親自主抓,1974年,銅川在陳爐陶瓷廠,開展了耀州青瓷的恢復燒造。那是一個特定的年代,革命第一,張鐵民做了一個功莫大焉的選擇。
這個故事,長時間在銅川流傳,前半部分來自云間,后半部分產生于泥土,因此具有濃濃的傳奇意味。
其實,1958年對耀州窯的發掘,就拉開了帷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有計劃的政府行為,小鎮以南的這片土地,計劃要翻個底朝天。但風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這項工作很快終止了。但卻有了一些發現,出土了8萬多個瓷片標本,有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建所以來出版的第一本考古報告集《陜西銅川耀州窯》。對耀州窯以后的發掘整理有極大貢獻者禚振西,自言就是那時候開始關注這個稍顯荒僻的叫黃堡的小鎮。
1984年禚振西、杜葆仁先生以及他們的團隊又來到這里,大規模的挖掘、探索與發現,終于把耀州窯推向了一個高峰。
還有一件事情值得提及,民國版的《同官縣志》載:“民國二十四年,中委張繼、省主席邵力子褐黃帝陵過同,察閱故瓷,惜共久廢,檄縣實驗恢復,付資本六千元,聘工仿制,頗有成效。旋因抗戰軍興,資款不繼,遂罷。”
實驗恢復耀瓷的機構叫瓷業試驗所,就設在善于講陶瓷故事的小鎮。
幾個歷史史實片段串起來,是一條真正的可以訴諸歷史的文化之旅。
七
小鎮曾經的故事,悠遠而又曲折,《德應侯碑》講過,隱藏在歷史褶皺里的書本講過,熊熊的烈焰講過,遠遁的煙云講過。
千年爐火,余溫尚在,注定它不會也不應該寂寞。
當二十一世紀的車輪碾過這片土地時,既是宿命,又是使命,小鎮,又迎來一次華麗的轉身;又迎來一次勇敢的鳳凰涅槃。
又有了新的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
2017年,是耀州窯燒造1400年的日子,這一年的某一天,這塊土地的管理機構由黃堡工業園區管委會變為耀州窯文化基地管委會。
稱謂的變化,預示著一種文化的回歸。
瓷韻悠悠,這個故事還要講下去。
“絲路瓷都、千年名鎮”是故事響亮的名字,它的背景悠遠而宏闊,駝鈴聲聲,桅帆點點。
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現代工業的種子在這塊土地播下,至上世紀70年代,形形色色的工廠企業在這里蓬勃發達,繁衍至21世紀,基本半個世紀。
當更大更具長遠意義的改革風暴摧枯拉朽般來臨時,一批企業開始無所適從,在歷史的長河里,半個世紀太短太短,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于是,空曠的廠房,冰冷的機器,開始重新找準自己的位置,開始扮演嶄新故事中的元素或者角色。
由于通俗,易懂,因地制宜抑或土生土長,它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方式更容易為現代人所接受,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情趣。
千年的歷史文化融入其中,盡展宏圖的浪漫,現代工業作為骨架,盡展腳步的堅實,新的故事一定斑斕多姿。
文化、旅游、產業、社區“四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這是故事的梗概和脈絡,展開來里面有許多美麗的章節和精彩的橋段。
譬如,巍峨氣派的耀州窯博物館,中國規模最大、集遺址遺跡展示、文物標本陳列、模擬古代制瓷工藝演示于三位一體。
譬如耀州窯遺址公園,瓷韻健身運動公園,當你走進這里,在小橋、流水、雕塑、綠樹里穿行,就是在歷史里穿行。
譬如大師創意園,耀瓷坊,你所有的聰明才智都可以在這里展示,你的無限想象都能插上翅膀在這里放飛。
譬如窯神廟,寺廟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與久違的心目中的窯神對眸凝視,在傳統文化里沐浴,誰能說,這不是心靈的一次遠游。
譬如十里窯場遺址,曾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布滿了唐、宋、金、元各時期的瓷窯和作坊。如今,盛況不存,靈魂仍在,行游至此,能不發思古之幽情乎,能不為祖先的創造與智慧而驚嘆。
譬如黃堡書院,它由黃堡籍著名作家和谷創建,故土的文化滋養了和谷,和谷的心里,故土的文化厚重而博大。黃堡書院的宗旨就是注重鄉邦文獻,立足文化復興,延續地域文脈,弘揚現代文明。
黃堡書院集地域文化藝術研究交流培訓、觀光休閑娛樂、餐飲住宿洗浴、農產品培育采摘、特色產品銷售等為一體,既形而上又形而下,是讓你想留住留得住的地方。
小鎮的故事,正在延伸下去,也一定會延續下去。
這個世界有許多故事,各自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起承轉合,細細敘述,各有各的精彩。耀瓷小鎮的氣質和容顏,大樣已出,大勢已顯。
它是有形態的,定當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它是有歌喉的,擊其聲,定當鏗鏘如也;它是有容貌的,視其色,定當溫溫如也。
以耀州青瓷為例,這是一個先賢留下的詩意的值得擊節的比喻。
瓷不朽,瓷的故事也不朽,1400年了,四面八方仍在聆聽。(劉新中)
市質監局提醒您:走出加油誤區
強化責任落實 扎實推進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工作
省總工會追授曾翙翔同志“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德州與朱巴市簽訂友好交流備忘錄 雙方將開展多種形式合作
市委市政府召開項目攻堅視頻會議
小鎮故事
下半年我鎮繼續加大文化旅游扶貧力度
街巷宜居“美加凈” 便民共享“圈生活”
孟津縣白鶴鎮:黨委書記進村入戶督導脫貧攻堅
金鄉縣老年文體活動場所遍布城鄉
城鄉規劃批前公示——廣西信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申請的“信和觀湖園”項目建筑立面設計方案
市公路局學習“晨風”系列評論建強公路品牌
副市長李激揚看望慰問老年群體
市衛計委開展主題討論活動 服務健康宜賓發展
桐嶼:“五皮”“五心”破解征遷難
五家醫院加入廣西呼吸專科聯盟
順德全力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
石門寶峰街道中心學校:家校攜手 共育未來
瀘州“崗編適度分離”工作獲中央編辦調研組肯定
進一步提高專門委員會工作質量和水平